艺术话题

Topics

反式绘画大师--西格玛·波尔克

640 (17)_看图王.jpg

西格玛•波尔克(SigmarPolke),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大师,生于1941年2月13日 ,1977年起至1991年任汉堡艺术学院教授,2010年6月10日因癌症去世。


西格玛•波尔克的童年是在不停地逃跑中度过的,1941年他在波兰的Lower Silesia出生,加上他,他的父母一共为地球贡献了八个儿女,他是007,第七个,1945年波兰被前苏联解放,波尔克一家出逃,原因肥皂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去迎接伟大的社会主义,他父母的政治态度不甚明了,但是肯定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的好朋友,不知道是不是纳粹的好朋友,但据说在纳粹德国统治下的波兰他们家也是遭受压迫的。(二战初期德国和波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是苏德把波兰瓜分了,身为波兰人,他父母是有资格把德国人和苏联人治下的人民生活水平放到命运的天平上比较的,比较下来,觉得还是德国人民靠谱点儿。)


640 (18)_看图王.jpg


640 (19)_看图王.jpg


后来波兰著名反动诗人米沃什(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说,“二战后波兰解放相当于被奴役。”可以间接为此佐证。


于是乎,波尔克的父母带着一个班的队伍,辗转逃到了德国图林根,但是运气实在不咋地,图林根在德国战败后也被分到了苏联的治下,1953年,由于苏联要求老大哥治下的东德、东欧把它们的人力、物力、资源无条件支援苏联的中心建设,东德人民没办法只好含着泪拿着粮票过日子,但是过了几年当眼泪流干下一步就要流血的时候他们不干了,在东德250个地方开始不干活举着牌子散步,并且占领了一些东德的地方政府机关大楼,苏联老大哥带着坦克、机关枪把一小撮儿不干活还想多要粮食吃的敌对分子送给了马克思接受再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波尔克的父母再次带着他们的小分队出逃,来到了西柏林,但是走之前没好好看地图,到了西柏林才发现西柏林被前苏联统治下的东德团团围住,并不是个有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好地方(真有远见啊),于是,小分队走起,这回算是到了西德,在门兴格拉德巴赫的威利希定居下来。


640 (20)_看图王.jpg


640 (21)_看图王.jpg


一家十口人在战败后百废待兴的德国度日之艰难可想而知,喜欢艺术的小波尔克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画廊博物馆打打义工,后来在一家玻璃厂先做学徒,然后做画工和老师。(知道他后来为什么在半透明的画布上作画了吧,有智慧的人总是非常会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把它们变成未来成功的可能)


640 (22)_看图王.jpg


1961年波尔克考上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师从卡尔·奥托·格茨Karl Otto Götz、格哈德。哈默Gerhard Hoehme以及博伊斯,德国一代宗师博伊斯对他影响至深。


640 (23)_看图王.jpg


640 (24)_看图王.jpg


1963年他与后来同样成为德国绘画大师的格哈德•里希特、康拉德•费舍尔(实际上是一家赞助酒店康拉德•吕克的化名)在杜塞尔多夫做了一个颇有影响力的展览,创造了一个概念是资产阶级现实主义,把生活与行动同波普紧密联系起来,这既是对当时美国波普艺术的呼应,也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状况艺术的回应。


640 (25)_看图王.jpg


在西方有几个不同的概念,譬如资本主义现实主义(不分具体的风格,写实与非写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前苏联为主导的写实主义绘画,当然也有好事者把纳粹时期的风格也归于此类),波尔克和格哈德•里希特是最早旗帜鲜明地提出资本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概念的发起人。


640 (26)_看图王.jpg


640 (27)_看图王.jpg


为什么要讲讲波尔克的前半生,肥皂窃以为与他作品风格的形成密不可分。

波尔克的童年,崎岖坎坷,从拿粮票过日子的生活到凭手艺就能挣钱想买啥就买啥的日子,从老大哥的坦克机关枪下仓皇求生到美国马歇尔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在德国大行其道,小小的波尔克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超乎于普通西方人的认知。

在几十年后的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人开着苏联造的拉达张着嘴瞪着眼从东德蜂拥而至西德,西德人腐朽糜烂的生活对他们刺激太深了,不用粮票肉票面包票,穿的不是美丽的高大上列宁装,开着奔驰听着通俗摇滚歌曲,街头橱窗里站着搔首弄姿的失足妇女,工人们不满意资本家的剥削不用担心坦克机关枪伺候随时可以上街散步,一句话要啥有啥。那种心情小波尔克几十年前已经深深体会。


640 (28)_看图王.jpg


640 (29)_看图王.jpg


因此,有人说波尔克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是对东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回击或者是对资本主义生活的讽刺,肥皂觉得更多是生活的采摘与拾趣。他把充斥在生活里的趣点信手拈来,剥离它们的触感,把它们还原为与人同等存在的生活中的一个主体,让观众体会到日常媒体所渲染的东西背后还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层面,这是他喜欢的主题与生活的本来面目。


640 (30)_看图王.jpg


640 (31)_看图王.jpg


640 (32)_看图王.jpg

1966年-1968年左右波尔克开始使用一部禄莱相机以他的家与工作室为主题进行创作,1968年他开始接触电影,到1971年完成多部实验电影的制作。20世纪70年代,波尔克前往阿富汗、巴西、法国、美国,一边游历一边进行摄影的实验创作。


波尔克的最大贡献还是在他的绘画作品上,他有效地利用了印刷这一方式,结合大众流行图像,通过绘画的技术渲染颠覆“明显的事实”和有效性,他的绘画像一个文化创意与技术的输出,总在最平凡的点上制造惊喜,可以说是对现实与传统、过去与未来的一种戏仿,也是对战后西方消费社会戏谑性地调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幽默、想象、讽刺与机智。


640 (33)_看图王.jpg


640 (34)_看图王.jpg


640 (35)_看图王.jpg


波尔克在使用材料上不拘一格,他把绘画从具体的分类里解放出来,创作途径多种多样,在20世纪80年代,他尝试用不同材料和化学品、溶剂、清漆、毒素、氯化橡胶、蜂蜡、人造树脂、虫胶、各种盐、云母铁矿沙等工业原料与传统颜料混合在一起,它们在时间、光、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不停演变,作品完成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对作品的效果发挥作用,它们产生神秘的、出人意料的、神出鬼没的梦幻式效果,这些实验形成技术复杂的抽象绘画,并通过多层次的画面隐藏复杂的观念叙述,他没有所谓某些成熟艺术家通过复制绘画经验来达到形成风格的机心,他的绘画是随机的,是物质可变性与暂时性结合之中自动形成的偶然,虽然他利用了机械,但最终是用手完成机械技术的视觉效果,而把各种不同实验手段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波尔克式的风格是他的气质,所以他的绘画不同于传统的绘画,无论在技术手段上还是在造型上,(如果您参加过西方教育机构的培训,您便知道波尔克手稿笔下许多简洁生动的造型从何而来,当然某些大众媒体上广为人知的形象,小孩子稚嫩的绘画与其他国家传统与现在的图案与图像都是他随意拾取的灵感之源)这是一种“手段改变”的反式绘画。


640 (36)_看图王.jpg


640 (37)_看图王.jpg


640 (38)_看图王.jpg


640 (39)_看图王.jpg


“要表现的就要自然表现。作品不是方案的僵死再现,而是不断追求不可预见性的延伸。”波尔克这样说,而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旦开始追求不可知不可预见的延伸,他便对大众广义的习惯、束缚、固化的模式发起攻势,这样的艺术鼓励人们在艺术里共同思考,因为作品只有加上观众的思考才能算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