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话题

Topics

消失与永存--意大利未来主义

说到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你可能会联想到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象征主义......但是,你是否了解未来主义呢?


眼下正在上海西岸美术馆展出的蓬皮杜中心馆藏作品展中一幅来自意大利20世纪艺术家路易吉·鲁索洛(Luigi Russolo)的绘画《飞车》,就悬挂在入口毕加索的大作《吉他手》旁边。


吉他手 | 巴勃罗·毕加索  1910


飞车 | 路易吉·鲁索洛  1913


这两副先后创作于20世纪初的绘画作品,多角度的几何描绘、图像的割裂和重组、散乱的阴影.....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但在整体风格上,《吉他手》显得安静内敛,而《飞车》则具有明显的动感,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更为浓烈奔放。


是的,这幅《飞车》就是脱胎于法国立体主义、在主张上又迥然不同的意大利未来主义绘画的典型作品--它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把线条的力予以具体化,而且运用激烈的色彩、弓箭状的斜线、锐角、螺旋形来表现力动性,用一系列直线和弧线来描绘光与声音,表现人们在迅疾的运动中所感觉到的印象。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用绘画表达了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



昙花一现的未来主义绘画


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科技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活跃于法国和意大利的诗人、作家兼文艺评论家菲利波·马里内蒂(Filippo Marinetti)于1909年2月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他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这一宣言标志着未来主义的正式诞生。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


菲利波·马里内蒂


马里内蒂狂热激进的艺术观点征很快在欧洲各地赢得了大批的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中就包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翁贝托·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


翁贝托·波丘尼自画像 1905


波丘尼紧接着于1910年发表了更为激进的《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在宣言中,他声称:“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City Rises | 翁贝托·波丘尼 1910


Riot in the Galleria | 翁贝托·波丘尼 1909


The Street Enters the House | 翁贝托·波丘尼 1911


这位当时年仅28岁的年轻艺术家对传统艺术全盘否定的态度显然过于偏激,但他日后在绘画中所提倡的“赋予物质以生命,并在物质运动中把它表现出来”的观点却无疑为静止的立体主义打开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主义绘画拟定了基本方向。


Dynamism of a Soccer Player | 翁贝托·波丘尼 1913


Simultaneous Visions | 翁贝托·波丘尼  1912


Unique Forms of Continuity in Space  | 翁贝托·波丘尼 1913


彼时的波丘尼正影响着一个由意大利先锋派艺术家们组成的朋友圈“塞拉塔(serata)",他们时常举办晚宴派对,发表愤怒的诗歌或戏剧化地焚毁国旗。作为这个团体的核心成员,卡罗·卡拉(Carlo Carrà)、吉诺·塞维里尼(Gino Severini)和前文提到的绘画《飞车》的创作者路易吉·鲁索洛本就在探讨如何以创新的方式发展绘画创作,波丘尼的主张很快得到了他们的附议,他们都签署了这一宣言。


未来主义创立者菲利波·马里内蒂(中)与未来画派主要代表(从左到右) 路易吉·鲁索洛、卡罗·卡拉、翁贝托·博乔尼和吉诺·塞维里尼。


自此未来主义绘画在意大利蓬勃兴起。未来主义绘画沿用了立体主义的分解物体的方法,但不描写任何静止状态,而是专注于表现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以动态感的线条、形与色彩,描绘骚动的现代生活,赞美机械文明。


The Revolt(叛乱) | 路易吉·鲁索洛 1911


Dynamic Hieroglyphic of the Bal Tabarin |吉诺·塞维里尼 1912


Blue Dancer | 吉诺·塞维里尼 1912


Dynamism of a dancer | 吉诺·塞维里尼 1912


他们的绘画更强调速度感、空间的循环、物体的透明以及噪音的韵律。举凡喧嚣、动力、速率等如同机械般的节奏,都成为他们创作的中心。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Interventionist Demonstration (Patriotic Holiday-Freeword Painting) |卡罗·卡拉 1914


L'attrice futurista(未来派女演员) | 卡罗·卡拉 1915


Study for Iridescent Interpenetration | 贾科莫·巴拉 1912


Shape and Noise of Motorcyclist | 贾科莫·巴拉 1913


Dynamism of a Dog on a Leash | 贾科莫·巴拉 1912


未来派自此在米兰兴起后,很快于1912年开始在巴黎举行展览,接着又在欧洲各大都市举行了巡回展,其宣言风靡一时。然而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宣告了未来主义画派的解体。1915年,意大利兴起了新的画派“形而上绘画”,其风头很快盖过了未来主义画派。随着核心人物翁贝托·波丘尼于1916年意外死亡,未来主义画派彻底溃散。



未来主义仍在继续


未来主义绘画虽然只是昙花一现,在主张上也过于狭隘偏激,但它对正在蓬勃兴起的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没有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而是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去反映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与时俱进”的艺术观点始终影响着后人。


在未来主义绘画活跃的短短五、六年间,未来派对于其他国家的艺术影响甚为强大,诸如法国后期的立体派、纯粹主义,英国的旋涡派(Vorticism)、构成主义。未来画派虽然消失了,但其影响并未随之而逝。后来著名的达达派(Dadaism),也是明显受到未来派的启示与影响。


随着画派的解体,成员们有的转向了形而上画派,有的转向了立体主义。值得一提的,路易吉·鲁索洛却把未来主义引向了音乐领域,颠覆性地创造了未来主义音乐--噪音的艺术。

Luigi Russolo 路易吉·鲁索洛


鲁索洛本就出身于音乐世家--父亲是大教堂的风琴手,兄弟们都相继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只有叛逆的他出于个人兴趣进入了米兰艺术学校学习绘画。但几年后,当鲁索洛在罗马科斯坦齐剧院听朋友巴利拉·普拉泰拉的未来主义管弦乐队演奏时,受到了启发。在他心目中,声音的历史是一种进化,最终以机械噪音的胜利统治而告终。于是他起草了将成为他开创性的作品“噪音的艺术”——未来派的声音宣言,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古代的生活都是沉默的。十九世纪,随着机器的发明,噪音诞生了。今天,噪音战胜了人类,统治着人类的情感。”



为此,路易吉·鲁索洛还发明了新音乐所需要的新乐器--“Intonarumori”--一大堆摇摇晃晃的神秘盒子和圆锥形喇叭,上面装有手摇曲柄和机械装置。当用这个装置进行现场演奏时,人们听到的是与以往的悦耳乐声迥然不同的咆哮、雷鸣、爆炸、吹口哨、喘气、刮擦、敲打......等生活中到处存在的噪音。但仔细想来,你能说它们不是音乐吗?鲁索洛无疑颠覆性地扩展了音乐词汇,也将其延伸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据说,后人正是受到了他的启发才发明了电子乐器。


路易吉·鲁索洛和他的Intonarumori


遗憾的是,鲁索洛所发明的Intonarumori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巴黎爆炸案中被焚毁。不过后人根据历史资料仍然还原并再现了这一“另类”的音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下图来感受一下。



而未来主义在历史上的痕迹并不仅限于文学、绘画、雕塑和音乐,还延伸到了建筑、服饰,甚至烹饪领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它依然存在。


未来主义风格建筑:Tverrfjellhytta挪威野生驯鹿中心展馆


未来主义风格建筑:Metropol Parasol西班牙都市阳伞


始终引领着时尚潮流的未来主义服饰